富士康工业富联员工何斌用18年和无数汗水诠释了“工匠”的坚持和智慧
从一个月内签署三张“红单”到深圳数控铣工技能竞赛一等奖,富士康工业富联员工何斌用18年和无数汗水诠释了“工匠”的坚持和智慧
01、选择:以爱为选择,以技术问题
何斌来自湖北省奇春市,一个被称为“教授县”的小县城。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,有四个兄弟姐妹。他是第三个。由于家庭条件差,两姐妹小学毕业后早早辍学。何斌(右2)
初中毕业时,何斌主动选择了数控制造专业,考虑到“掌握一门技术,既能安身立命,又能报效国家”。
但这个选择并不无助,更多的是来自爱。何斌说:“我从小就喜欢把东西拆开重新组装,探索精确的内部结构让我着迷。正是这种对机械的好奇和热爱让我依附于数控加工专业。在我看来,数控技术赋予了钢铁生命,并将虚拟蓝图变成了精确的现实。我喜欢这种创造性的成就感,并愿意在这个领域深入工作。”
由于他在学校的出色表现,何斌在进入技术学校后不久就被选入与富士康合作的“鸿准班”(湖北省黄州高级技术学校富士康鸿准定向班)。
在富士康定向培训班上,何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严格体能训练。“学校把鸿准班的学生培养成重点对象。当时我每天早上5点起床训练体能,包括跑步、蛙跳、俯卧撑等。体能训练结束后,我需要早点自学。”
除了体能训练,实践课程的要求也要严格得多。回忆起在校期间,“当时不仅有理论课,实践课还要求我们学会手动磨刀、校准螺丝、软件模拟等,以便更好地连接工作环境。”“机床上的每一个刀痕都是准确的阶梯,”他说
何斌承认:“我不是最聪明、最好的学生,但我努力工作,顺从,不容易放弃。虽然我做得不是最好的,但我会尽力去做,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。”
02淬炼:从“红单小子”到技术骨干
2007年4月24日,何斌通过学校招聘成功进入富士康中小型模塑单位,成为数控铣床操作员。刚入职的那一年,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,在工作中因为粗心大意,多次导致零件加工异常,甚至一个月内连续签了三次“红单”(质量异常单),被主管严肃训练。
入职后不久,何斌因粗心大意造成了异常情况,一个月内连续两次犯了同样的错误。“主管很生气,甚至拍了拍桌子批评。当时,我很不舒服。我第一次想到辞职。我打电话给父亲,谈到了离职和换工作的想法。听了这话,父亲没有说太多安慰的话,而是用一个简单的道理启发了我。他说:“错误不是路上的绊脚石,而是锋利的磨刀石。”刚进公司的何斌(左一)
这些话唤醒了何斌。“我想无论你在哪里,你都会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“绊脚石”。逃避是徒劳的。只有把它变成磨砺自己的“磨刀石”,你才能继续前进。”
在父亲的鼓励和主管的严格要求下,何斌把每一个错误都当作成长的阶梯,强迫自己养成严谨检查的习惯,反复确认每一步,在每一次复习中更加用心地复习。“这个错误在哪里,下次应该如何避免?”到目前为止,他的冲动和粗心被抛光了一点,留下了责任和细心。何斌(右2)受到了部门的表扬
2010年,该单位收到了一批材料特殊、价格比黄金更贵的半导体零件订单。零件厚度只有0.5毫米,加工了数千个比头发更薄的微孔,任何错误都会导致零件报废。面对这项非常困难的任务,何斌并没有退缩。经过反复调试和技术分析,最终成功克服了超薄材料易变形、微孔精度难以控制等一系列问题,为今后处理类似零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
经过四年的现场操作经验,何斌从新手成长为技术骨干。他的部门有着深厚的“老师傅带徒弟”传统,何斌也完成了从学徒到大师的角色转变。这一变化使他对“管理”有了更深的理解,并越来越感谢当年主管的严厉。
他情绪激动地说:“每个人都说严格的老师是一个学徒。现在回想起来,每一次严格的责骂和要求,就像最准确的处理程序一样,纠正了我前进的道路。正是大师们把石头变成了金子,把我这个曾经想逃跑的男孩打磨成了今天的技术骨干。”
03、精进:代码之间只有“勤”和“钻”
何斌的技术生涯从机床开始,伴随着油污是他多年来最真实的写照。多年的一线操作经验让他深刻理解了“编程”在实际加工中能引起多大的反响。回忆起他从操作员到数控编程的经历,何斌说,单位内部的技术竞赛为他学习编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在一个单位的淡季,主管建立了一个手动编程比赛来锻炼员工的编程能力。“这个编程比赛对我来说是一个技术启蒙。当我目睹老师们用宏程序把繁琐的加工步骤变成几行代码时,那一刻的震惊和好奇心促进了我学习编程的热情。”
比赛结束后,何斌经常下班后自学编程,独自学习数控软件的每一步。在学习编程的路上,何斌总是有一颗学徒的心。掌握基础后,他主动学习新功能、新技术,将每一个编程问题都视为改进的机会。
他坚持在程序设计上不仅要“做好”,还要“做好”。
因此,下班后,何斌不仅仅是完成任务,而是开始深入思考:如何优化刀具轨迹,提高效率?如何选择更合适的加工策略来快速完成设计?过去积累的操作经验已经成为他验证所有想法的实验领域。每一次改进,他都能在机床上看到效果;每一个错误,他都能迅速回到源头,完全理解和改进。
在单位工作的16年里,何斌不断沉淀。后来,为了培养更多的编程人才,该单位把培训任务交给了他。在过去的两年里,他通过系统地教授技术思想和实际的战斗防御技能,帮助同事们实现了从理论到独立编程的飞跃。培训分批培训,培训了25名优秀的编程工程师。在培训期间,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“何老师”,这个逐渐被广泛使用的名字也是对他技术能力的真诚认可。多年来获得的各种证书
在何斌看来,制造业,尤其是精密模具领域,是一场与“微米”级精度的较量。在这个世界上,精度是生命线,差异可能决定产品的成败。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,我们才能制造出足够精确的模具。
04破茧:赛场反击智造先锋
除工作外,何斌还积极参加工会组织的技能竞赛。2023年,何斌首次参加深圳数控铣削技能竞赛。由于紧张,工艺时间分配不当,部分站点精度控制不理想,最终获得第六名。但他并不气馁。2025年深圳技能竞赛——数控铣削项目,他重组,每天早上6点出头,坚持起床学习,反复练习建模和编程,优化加工技术。
在实际比赛中,何斌借鉴了上一场比赛的经验,在赛前做了充分的准备。他对自己的目标几乎很苛刻:建模和编程的总时间必须缩短到半小时以内。起初,他花了一个小时才勉强完成。于是,他开始反复练习——同一部分的放置,每一个建模步骤都被他拆解、分析和优化,只是为了找到可能节省1秒的可能性。
“每一个细节都应该沉下心来对待。以往技能竞赛的现场经验是最宝贵的财富。”每一个熬夜早起的夜晚,都记录了何斌无数次的思维推导和方案自我否定。在此期间,压力难以与外人交谈。幸运的是,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,最终获得了一等奖。何斌(右一)在比赛现场
随着时代的发展,何斌意识到传统制造业正在迅速向智能制造业转型。而他的同事和榜样,黄天成的“教授”,给了他很大的影响。在榜样的鼓励和推动下,何斌不再满足于单机优化,而是朝着智能制造技术工程师的方向发展。他希望将多年的现场经验融入到MES中、在数字孪生系统中,将“工匠经验”转化为系统的软件逻辑,促进整个生产单元的数据驱动和协作。
我要推荐
我要报名